妮妮是个急性子的小姑娘,还很有攻击性。一有不太满意的地方,她就会大喊大叫,说一些“你这个笨蛋!”“把你打得乱七八糟!”等等“恶狠狠”的话。妈妈有时故意让别的小朋友还击她,让她体会一下被攻击的滋味,结果,她一边哭一边说:“我用棍子把你打得稀巴烂!”
有的孩子说话比妮妮还“狠”,如:“踢死你!”“揍扁你!”“你不想活了!”等等,怎样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毛病,培养和善说话的好习惯呢?
“狠话”出自一颗无法摆平的心
4岁之前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攻击方式差别不大,既有可能采用踢、抓、揪、跺、打等身体攻击方式,也可能采用大喊大叫、恶狠狠地说话等语言攻击方式,4岁以后,男孩子更倾向于身体攻击,女孩子更倾向于语言攻击。
孩子的攻击方式和程度虽然不同,但都出自一颗无法摆平的心。当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采取什么方式自我调整心态,关系到孩子的情绪智能发展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1:自己不能摆平的孩子
例2:自己能摆平的孩子
培养策略
◆ 接纳和关怀孩子的不良情绪
妈妈蹲下来跟孩子平静地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在接纳和关怀他的同时用坚定的语气说:“但是妈妈不喜欢你那样说话(或踢打),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好办法呢?”孩子能读懂妈妈的语气和表情,他从妈妈那里既得到了情感支持又受到了理性引导。
◆ 不要总是给孩子找“替罪羊”
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是否采取攻击的方式,与他的归因方式有关,如果他总是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向外界,他就容易采取攻击行为,而孩子的归因方式又与家长的引导密切相关。
例如,孩子摔倒了——
→有的家长使劲跺地、拍桌或踢凳,为孩子找一个“替罪羊”,其实这是暗示孩子把过错转移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以取得心理平衡;
→有的家长一味自责都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还求孩子:“你打妈妈(或奶奶)吧!”这时如果孩子平静下来,说明他接受了家长的自责和自我惩罚,帮助他找到了心理失调的“替罪羊”。
“替罪羊”促使孩子形成“怨天尤人”的思维,孩子在接受这个“替罪羊”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攻击,长久下去就依赖攻击来获得心理平衡。
◆ 优化和改良孩子的记忆库
爱攻击的孩子容易记着生活中的不愉快,容易忘却生活中的快乐,因此他的记忆库需要优化和改良。
让孩子学会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人和每一物是优化孩子记忆库的好办法。
例如,有一位妈妈带着孩子下台阶,可是台阶太高了,孩子不敢自己下来,正好旁边有一块石头,孩子踩着石头搭个脚,迈下了台阶,这时妈妈对孩子说:“你要感谢这块石头,是它帮助了你。”孩子蹲下来,摸摸石头说:“谢谢你!”
没有感恩心态的妈妈可能对石头的“帮助”无动于衷,如果石头绊了孩子一脚,还会诱导孩子“仇恨”石头:“都是这个坏石头,我要把你踢得远远的!”可能孩子乐了,但是他也习得了攻击不相关因素的行为方式。
◆ 避免某些故事刺激孩子的攻击行为
一个老师让孩子们编童话,全班大多数孩子编的童话主题都是打打杀杀的“争斗”和“争吵”,只有一个孩子编的童话带来和平与和谐的空气,他的故事里,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和睦,相互帮助,说话幽默,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带来了欢笑。
之所以这样,是现在的孩子看暴力内容的影视片、书籍太多,这些故事的情节依赖于“不打不成交”,结局也依赖于“有输有赢”,于是很多孩子模仿这些故事角色的动作、语言和“拼杀”本领,并不知不觉用于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家长要及早防范,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友好、和善、幽默主题的读物,陶冶孩子良好的性情。
◆ 教孩子说好听的、和善的话语
三个字的好话,例如:★好可爱。★好极了。★好主意。★好多了。★真好呀。★做得好。★非常好。★恭喜你。★了不起。★很不错。★太棒了。
四个字的好话,例如:★太奇妙了。★真是杰作。★那就对了。★多美妙啊。★我好爱你。★继续保持。★你很能干。★做得漂亮。
五个字的好话,例如:★做得好极了。★继续试试看。★真令人惊讶。★真令人感激。★真得谢谢你。★你办得到的。★你帮得很对。★你真是可爱。★你走对路了。★记性真好呢。
六个字的好话,例如:★那实在太好了。★继续加油努力。★我真以你为荣。★我很喜欢那样。★你可以办到的。
以上好话充满了友好、致谢、接纳、宽容、鼓励、欣赏等内涵,总是说“好话”,还愁“狠话”不从孩子的嘴边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