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仍是目前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菌血症(bacterimia)指细菌侵入人体循环后迅速被清除,无毒血症,不发生任何症状。
怎样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做好卫生期保健 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做好皮肤、黏膜护理 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对高危儿加强监测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我国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为10%~20%,其中早产儿尤其极低体重儿可达30%以上。预后的相关因素除与出生体重、地区差别有关以外,还与病原菌的耐药性明显有关,特别是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多重耐药机制是造成感染扩散与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做好预防是十分关键的。
由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如果新生儿有不正常现象,而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都要考虑败血症的可能,要及时请医生诊治。一旦怀疑是败血症,要抽血两次做细菌培养,作出诊断。血培养检查的抽血量不多,不会对宝宝造成危害,家长不必为此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