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是一生中大脑发育最黄金的时段,抓住这段可塑期为宝宝提供丰富的感觉刺激,同时帮助他做好感觉统合训练,他的思维就能更加敏捷,行动更加准确迅速,更积极自信地,以势不可挡的前进动力迎接人生路上的一个个挑战。
【第一部分】
设想一下当宝宝进入小学校门以后,如果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或写字速度慢,动作笨拙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作为父母,你会采取怎样的对策?
* 加强对薄弱环节的训练,比如写字速度慢,那每天就花1个小时时间专门用来练习写字,熟能生巧嘛!
*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老师在前面讲课,一定要专心听讲才行,否则就学不会了。”在此基础上可能还会再找出大量的事例试图感化孩子。
传统教育上,我们更喜欢就事论事。但你有没有想过,当宝宝出现这些表现,不是因为他懒散或淘气,而有可能是大脑的感觉统合能力出了错。是因为大脑无法准确判断和处理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从而导致了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动作笨拙的状况。
但如何让感觉更为统合?这并不是一个多么深奥的问题,而宝宝越小开展训练,就越能获得更大的收益。而且Parents告诉你,从小把感觉统合训练做好了,就会大大减少刚开始出现的那些问题。
感觉统合有多神
大脑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很多,因而传入到大脑中的信号往往很复杂,就拿“在课堂上听讲”这个场景来说,同一时间里,听觉系统能感受到老师的讲课声,同桌的翻书声,窗外的小鸟叫声等各种声音,视觉系统也能感受到老师在前面写板书的动作,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前面同学的小动作等等,大脑把所有感觉器官感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之后,我们才能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那我们怎么才能将注意力和思维过程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呢?这就需要大脑的感觉统合本领。
那么什么是感觉统合呢?人的各种感官系统(触觉、视觉、听觉、前庭觉、本体感觉、味觉、嗅觉)分别从外界接收信息,再通过感觉神经传达到大脑,大脑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各种感觉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信号去增强或放大,而把没意义的信号减弱或过滤,再计划指导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行动,这个过程就叫“感觉统合”,简称“感统”。
宝宝必须凭借健全的感觉统合功能才能了解环境,进而利用协调的动作做出适当的反应。所以,当感觉输入及动作反应统合顺利时,宝宝就会感到舒畅、愉悦和满足,同时也给别人聪慧、机灵及活泼的印象。而感觉统合功能不佳时,大脑做不好准确的判断工作,不知道哪里是重点,也不知道各个信号所代表的意思,所以宝宝势必会因无法正确、顺利地与环境互动而丧失了学习的机会,动作的笨拙更加重了宝宝的挫败感,对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因此,感觉统合功能是宝宝学习事物、适应环境及情绪反应的先决条件。
专家解惑:妈妈们最关心的感统问题
* 我的宝宝是感统失调吗?
大多数宝宝在6岁以前,感觉统合还没有完全建立,仍处于训练阶段,所以诊断感统失调还为时尚早。感统失调会有一系列表现,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等,但不能因为一个简单的症状就诊断为感统失调,诊断感统失调需要使用专门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很多宝宝都是在上学以后出现症状,如果已经诊断为感统失调,一定要在12岁前治疗,否则形成固定的模式,就不容易纠正了。
* 6岁以前,如何判断感统发育落后?
虽然很多感统失调的问题是6岁之后才逐渐浮出水面的,但不意味着这之前我们对宝宝的发育状况就束手无策。如果发现宝宝的运动能力较弱,比如10 个月的宝宝看到前方有小球,想要去拿但却爬不过去。一方面可能是脑子里还没建立正确的爬行运动模式,还有可能是身体平衡能力不好,视觉达到但身体不能力行,感觉统合形成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妈妈意识到以后,就需要帮助他在以后的阶段逐渐完善。
很多育儿书籍或医院的儿童保健科中都提供了各月龄宝宝在最重要的几大方面(如大肌肉运动能力、精细动作、适应能力、社会行为、语言水平等)应达到的标准,父母通过定期的评测,了解孩子的优势项目和暂时落后的地方,并针对薄弱环节在今后加强训练。与智商不同,孩子的这些能力(又叫“发育商”)随时都可能有变化,特别是在3岁以内,所以即使出现暂时的落后,父母也不要太着急,掌握科学的方法,并经过正确指导或训练后情况可能就会有所好转。
* 如果宝宝某方面能力暂时落后,随着年龄增长,能逐步自然地发展起来吗?
6岁以前,宝宝的感觉统合发育都不完善,哪方面发展较弱就要加强,因此父母的适当“干预”必不可少。如果该练抬头的时候总躺着,该学爬的时候总抱着,就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许多研究显示,婴幼儿期的很多小问题,如果不及早鉴定出来并加以矫治,上小学后很多问题将陆续暴露出来,变成大问题,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及心理健康。